原因四: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然而棉花生产季节长,费工多,用工价格大幅上升。目前,我市种植棉花的主要劳动力为老人和妇女,普遍存在劳动力短缺现象,对植棉来说很难实现传统的精耕细作模式。棉花种植因生长周期长,属于需要劳动力较多的作物,而且现在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影响了植棉效益。
棉花产业出路何在
对国内棉花生产形势进行分析后,专家指出压缩棉花产业是当前的大趋势。
棉价走低,各级地方领导关心:棉花产业出路何在?棉农也犯迷糊:不种棉花种点啥?
参考国内外棉花改制模式,结合我市实际,市农业局局长黄云新指出,棉花产业的出路一是结合当地市场需求改制,二是要适应变化了的生产形势,改良生产技术。
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为此,在市农业局的引导下,我市棉农进行了多种探索:有种蔬菜的,有种瓜果的,有种油葵、大豆、花生、芝麻的,有种葡萄的,有种金银花等中药材的,也有种花卉苗木的。
黄云新说,改种必须建立在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上,最好能先签订生产合同。
2014年7月,市农业局从亩产量、亩产值、亩物化成本、亩用工个数、亩毛收入、亩用工成本、亩净收入等方面,就近3年作物种植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根据调研,专家认为,种高粱效益最好,但种高粱必须有过硬的酒厂合同保证才能种植,2014年因禁酒令致使贵州近一半的酒厂关门,导致高粱市场崩盘,因此不宜盲目发展;其次为种水稻,不愁销路,但前提是必须有好的水利条件;最后是种玉米,玉米大多是就地消化养猪,我省是玉米进口大省,一般不愁销路,效益也较好。
黄云新建议,要在尊重棉农意愿的前提下,坚持“防止盲调,防止抛荒,因地制宜,稳基调散,研判市场,选准作物,依托龙头,订单生产”的原则进行改种。
棉花生产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之一,不可能全面退出,加上现在全球范围内调减棉花,说不定哪天棉花价格又会涨起来。因此,有关专家认为,不能全面放弃棉花生产,而是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如推广棉花油后直播,节省育苗和苗床管理用工;推广棉花专用全营养配方缓控释肥料,做基肥集中一次性深施,变全年5次施肥为1次性施肥;推广棉田合理间套作。同时要摸索推广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操作技术,以节本增效。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大布市网(中大布料网zd84.com),中大布市,一个专业的布料交易平台,服装面料、辅料、布匹市场应有尽有,专业的网上轻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