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3.6万户,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作为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业能够度过难关,对中国经济来说至关重要。那么他们的未来之路究竟在哪里?
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显示:到201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占到了全球出口份额的三成以上。而在200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全球的出口份额仅有一成多。有评论认为: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加入世之后,发展最快、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而与此同时,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品让全世界消费者节省了巨大的消费支出,据美国媒体测算:过去11年,中国的纺织品让美国消费者节省了上千亿美元。
中国入世谈判代表团第四任团长 龙永图: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是你需要我、我需要你,我们需要每个欧洲的纺织品市场,美国、欧洲需要我们的纺织品生产、产品。
谈到中国服装纺织业的发展,不得不回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的历史阶段。上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虽然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但却占到了我国出口商品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出口换汇的第一大商品。但在当时,《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颁布了《纺织品服装协定》,其中明确规定:纺织品服装销售到美国、欧洲需要获得配额。
中国入世谈判代表团第四任团长 龙永图:这样就严重地阻碍了我们中国的纺织品销往美国和欧洲,所以当时就为了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必须要参加当时关贸总协定的一个所谓多种权威协定或者叫纺织品协定,当时为了要扩大我们中国纺织品的出口,所以才决定了我们先参加关贸总协定的纺织品协定,然后再参加关贸总协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时我们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强劲优势使得我们加快了争取复关或入市的步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市场的大门向中国敞开了,在中国入世元年-----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利润、出口额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按照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缔结的《纺织品服装协定》,从1995年起,纺织品服装的配额会分四个阶段逐步取消,到2004年底彻底取消,伴随着配额一点点的取消,我国的民营企业开始磨拳搽掌,积极扩大产能:据统计,2003年全国新增5000家纺织企业;仅在2004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了100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144%。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如成: 特别从制造业向品牌的发展方面我们还是从2000年以后,在今年开始大家开始重视,当然这是一个要一个比较长的一个过程,我还认为,无论从国家也好,从我们行业也好,从消费的群体也好,我们对国内自己的品牌的重视度都还是不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005年1月1日开始,全球纺织品服装迎来了“无配额”时代。“统治”了世界纺织服装贸易长达40年之久的配额制宣告结束。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迎来了一波井喷行情。据统计,2005年,中国纺织行业在“后配额时代”元年,各项经济数据再创新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150.3亿美元,增长20.9%,其中对美国出口186.4亿美元,增长70.5%,占我国当年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16.2%;对欧盟出口183.2亿美元,增长56.9%,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5.9%。
雅戈尔(600177)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如成:2000年以来,中国这个纺织服装行业确实从零开始,作为一个世界上一个生产大国的。过渡地追求了规模的发展,而错失了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产品的档次的提升,我认为我们还是有一点滞后。
但经济学家对全球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中国绝大部分纺织企业的地位正处在“V”字型国际产业链利润曲线的最低端。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如成:但是从长远来说,我认为还是要培育我们中国的有品牌、有渠道、有能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能够整合两个资源的这个龙头企业,通过培育中国的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再来带动广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是我们这个整个行业能够真真地在世界上有竞争能力,我们把它整个盘子都盘活,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9年,纺织行业创造了11443.7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2.78%,但自主品牌出口的产品,却只占到全部出口产品的10%左右。会长杜钰洲透露,《2011—2020年纺织强国纲要》已经编制完成,由“生产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变,是“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 杜钰洲:它贯彻到大企业小企业,以至我们产业集群,我们的区域布局的调整,东中西的产业链,也就是说 价值体系是个供应链的价值体系,是产业网络的价值体系。它是一个生态,一个产业的生态,一个市场的生态,一个文化的生态和一个国家政策取向的生态。
纺织业的困局实际上从2008年就开始显现出来。表象和现在大同小异:成本加大、外需减少,大批企业在内忧外患中求生存。但是随后金融政策的宽松让这个行业在资金的支持下反而有了井喷式增长,2011年,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过程中,低水平扩张反而成了整个行业要饮下的一杯苦酒。反观那些在扩张中修炼内功的企业,他们把资金用在了设备更新和新市场的开拓上,当欧美国家的市场持续低迷、国内生产成本持续升高的情况下,有准备的企业在危机中脱胎换骨,产业升级悄然完成。由市场倒逼的转型将使行业重新定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引,从宏观上帮助企业找到自己的方向。
( 今天我们继续“年中观察”。中国服装(000902)产业规模世界第一,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今年以来,欧债危机不断发酵,很多行业的出口都遭遇了严重的冲击,纺织服装行业的表现如何呢?一起来看看记者在浙江的调查。
有着“中国针织名城”的美誉象山爵溪,3.8平方公里的街区,密布着大大小小四百多家针织企业。服装纺织品出口寒流袭来,10%的企业停产倒闭,55%的工厂只能保本苦苦支撑。
象山县招商局外贸科工作人员 戴铭婷:2012年1到5月的话,这个是那个象山县2012年5月份的外贸进出口那个情况表,那么从里面可以看到那个针纺类的话,1到5月份,2012年累计出口13.5亿美元,那么2011年的话,去年同期的话是3.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05%。
这些数据,让包括象山县爵溪街道工委会书记胡金文等当地主管官员愁眉不展,从生产加工企业,到出口贸易企业,宁波当地弥漫着悲观情绪。
象山县招商局外贸科工作人员 戴铭婷 戴铭婷:是这样子,它的话就是说同比增长的话速度减少了大概19个百分点,那么其中的话,虽然出口的数量是金额的话是增加了,但是企业的话,从它的利润空间来说的话,缩水比较大。
而整个宁波市的服装纺织品出口数据更是跌到冰点,成为当地政府讳莫如深的痛点。当地的加工商和出口商,也在密切关注着逐月的数据变化。
宁波市海关综合统计处处长 叶云:据我们宁波海关统计,今年1到5月份,宁波市纺织服装出口的总金额为44.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的3.9%,比去年的增速低了18.2个百分点。
宁波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丁海滨,长期关注宁波服装纺织品领域的发展,他为宁波过去的辉煌感到自豪,同时也焦虑于当前的形势。
宁波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 丁海滨:这个去年我们全国的纺织品的贸易大概出口是2000亿,应该说是2000多亿美金吧,我们宁波呢,占整个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是5%,也就是说中国出口的20块美元当中有1块是宁波出口,那么宁波在全国这个副省级城市当中出口现在是第二位,在五个计划单列市当中也是第二位出口。
丁海滨主张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在融资、稳定汇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以扶持困境中的中小微纺织服装企业。他认为,纺织服装还是我们今后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一个发展的一个重点和战略。
宁波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 丁海滨:纺织服装又是一个涉农的产业,它的下游也是这个棉花,棉花我们新疆棉其他棉,带动了一些其他农业的一些发展,所以稳定,保持我们纺织品稳定出口仍然是我们一个重要的一个选项。就拿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它们纺织品服装仍然是占了一定的比例,像美国两个州南卡和北卡就目前还有将近50万左右的产业功能,纺织服装产业功能。
而据海关统计数据,1到5月份全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数字也并不好看,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哀鸿遍野。
宁波市海关综合统计处处长 叶云:据海关统计,今年1到5月份,我国出口纺织服装总金额是90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但是增速比去年同期低了25.4个百分点。
丁海滨认为,特别是沿海包括宁波在内的服装纺织品基地,由于招工难,工资这个有一部分的加上用地、用电等等因素,已经出现了像沿海的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向外转移,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主动的应对策略。
宁波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 丁海滨:这个宁波一些主要的骨干的一些纺织服装企业都在我们周边的安徽、江西以及在境外的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建立了自己的加工企业,这个主要也是为了降低成本,同时也应对一些贸易摩擦以及利用国外的一些资源。
沿海的平均工资已经要高达3000以上,也就是要450到500美金,生产要素产能转移出去,而核心的研发仍留在产业完备的沿海地区。
宁波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 丁海滨:从工资来说,我们目前中国的工资已经是高于柬埔寨5倍以上,可能还要多,高于柬埔寨,要高于这个印巴一倍到两倍,比方说柬埔寨普通的这个服装工可能是60美元左右,越南可能90美元,
受欧债危机在蔓延的波及,订单的锐减、大量中小微企业关门停产,也使不少当地贸易公司门庭冷落。在宁波市东城国际写字楼里,高度进出口有限公司没有坐以待毙。他们走出去,开拓市场;引进来智力支持,做服装文化的开发。该公司称他们在今年特殊的情况下,整个欧盟市场与去年同期比减少30%,但仍然获得了12%的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办公室引进一群金发碧眼的设计师。
对于我国在纺织新工业领域探索出的新亮点,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虽然只是起步,但可以看出我们的进步。他同时也认为,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服装纺织业固有的落后、低成本重复建设不太认同。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孙淮滨:实际上你现在到国外,特别是到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一些批发,特别是一些终端市场当中看,那些大陆货,低价很多东西实际上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在做,是吧?而中国现在生产的很多的已经比方说在超市,在百货,甚至在一些专卖店少数有我们自己品牌的到国外开专卖店,也就是说我们整个的层次在不断的提高。这反映出我们在进步。
扩张太快,过分依靠出口,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问题正是很多中国制造都面临的难题,面对严峻的形势,纺织服装业将何去何从。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3.6万户,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作为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业能够度过难关,对中国经济来说至关重要。那么他们的未来之路究竟在哪里?
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显示:到201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占到了全球出口份额的三成以上。而在200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全球的出口份额仅有一成多。有评论认为: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加入世之后,发展最快、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而与此同时,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品让全世界消费者节省了巨大的消费支出,据美国媒体测算:过去11年,中国的纺织品让美国消费者节省了上千亿美元。
中国入世谈判代表团第四任团长 龙永图: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是你需要我、我需要你,我们需要每个欧洲的纺织品市场,美国、欧洲需要我们的纺织品生产、产品。
谈到中国服装纺织业的发展,不得不回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的历史阶段。上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虽然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但却占到了我国出口商品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出口换汇的第一大商品。但在当时,《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颁布了《纺织品服装协定》,其中明确规定:纺织品服装销售到美国、欧洲需要获得配额。
中国入世谈判代表团第四任团长 龙永图:这样就严重地阻碍了我们中国的纺织品销往美国和欧洲,所以当时就为了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必须要参加当时关贸总协定的一个所谓多种权威协定或者叫纺织品协定,当时为了要扩大我们中国纺织品的出口,所以才决定了我们先参加关贸总协定的纺织品协定,然后再参加关贸总协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时我们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强劲优势使得我们加快了争取复关或入市的步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市场的大门向中国敞开了,在中国入世元年-----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利润、出口额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按照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缔结的《纺织品服装协定》,从1995年起,纺织品服装的配额会分四个阶段逐步取消,到2004年底彻底取消,伴随着配额一点点的取消,我国的民营企业开始磨拳搽掌,积极扩大产能:据统计,2003年全国新增5000家纺织企业;仅在2004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了100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144%。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如成: 特别从制造业向品牌的发展方面我们还是从2000年以后,在今年开始大家开始重视,当然这是一个要一个比较长的一个过程,我还认为,无论从国家也好,从我们行业也好,从消费的群体也好,我们对国内自己的品牌的重视度都还是不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005年1月1日开始,全球纺织品服装迎来了“无配额”时代。“统治”了世界纺织服装贸易长达40年之久的配额制宣告结束。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迎来了一波井喷行情。据统计,2005年,中国纺织行业在“后配额时代”元年,各项经济数据再创新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150.3亿美元,增长20.9%,其中对美国出口186.4亿美元,增长70.5%,占我国当年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16.2%;对欧盟出口183.2亿美元,增长56.9%,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5.9%。
雅戈尔(600177)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如成:2000年以来,中国这个纺织服装行业确实从零开始,作为一个世界上一个生产大国的。过渡地追求了规模的发展,而错失了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产品的档次的提升,我认为我们还是有一点滞后。
但经济学家对全球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中国绝大部分纺织企业的地位正处在“V”字型国际产业链利润曲线的最低端。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如成:但是从长远来说,我认为还是要培育我们中国的有品牌、有渠道、有能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能够整合两个资源的这个龙头企业,通过培育中国的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再来带动广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是我们这个整个行业能够真真地在世界上有竞争能力,我们把它整个盘子都盘活,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9年,纺织行业创造了11443.7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2.78%,但自主品牌出口的产品,却只占到全部出口产品的10%左右。会长杜钰洲透露,《2011—2020年纺织强国纲要》已经编制完成,由“生产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变,是“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 杜钰洲:它贯彻到大企业小企业,以至我们产业集群,我们的区域布局的调整,东中西的产业链,也就是说 价值体系是个供应链的价值体系,是产业网络的价值体系。它是一个生态,一个产业的生态,一个市场的生态,一个文化的生态和一个国家政策取向的生态。
纺织业的困局实际上从2008年就开始显现出来。表象和现在大同小异:成本加大、外需减少,大批企业在内忧外患中求生存。但是随后金融政策的宽松让这个行业在资金的支持下反而有了井喷式增长,2011年,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过程中,低水平扩张反而成了整个行业要饮下的一杯苦酒。反观那些在扩张中修炼内功的企业,他们把资金用在了设备更新和新市场的开拓上,当欧美国家的市场持续低迷、国内生产成本持续升高的情况下,有准备的企业在危机中脱胎换骨,产业升级悄然完成。由市场倒逼的转型将使行业重新定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引,从宏观上帮助企业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