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织行业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国家如果大幅提高下年度棉花收储价格,势必将增加纺织企业生产成本,使得纺织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进入4月份,国内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花主产区都开始进入棉花播种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稳定棉花价格对于提高棉农种植积极性,进而稳定棉花种植面积非常关键。而新金融记者近期也了解到,目前国家针对棉花上下游产业制定的诸多政策措施正面临着两难选择:一则要防止棉价大幅下跌,保护棉农种棉收益;一则要考虑纺织企业的经营现状,促进纺织企业开工生产。无论是下一年度棉花收储价格的确定,还是棉花滑准税进口配额的发放,无一不显现出政策抉择的慎重与艰难。
收储价选择困境
为稳定棉价、提高棉农种植积极性,3月初,国家提前公布了下一年度棉花收储价格,相比上一年度每吨提高了600元,至20400元/吨,这次提价,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了慎重考虑,对各方利益进行了认真权衡,一方面价格不能太低,要保证棉农不能亏本经营,另一方面又不能太高,要考虑下游纺织行业的承受能力。因此,虽然价格较去年19800元/吨的价格提高了600元/吨,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棉农的普遍心理预期都要高于这一价格。
“每吨提高600元,也就相当于每斤籽棉提高1毛钱,每亩地增加收入50元左右,相比种植粮食还是要低很多。”山东地区一位棉农告诉新金融记者。“这个价虽然没有赔钱,但也赚不着钱。现在国家对粮食的收购价格越来越高,而种植棉花又费时耗力,种植棉花的人力成本越来越贵,按目前这个价格销售,还不如种粮食,或者干脆出去打工更划算些。”
由于种植棉花相对于其他农作物而言缺乏竞争优势,2012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存在明显下降的趋势,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3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植棉意向面积较去年下降9%。在新棉种植结束之前,实际种植面积可能会出现一定调整,但2012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明显减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此前,按照目前棉农植棉成本的增长情况,市场普遍预期2012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或将上调5%,如果按去年19800元/吨的价格测算,即每吨大约提高1000元,但最终仅提高了600元。一些市场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棉花收储价格的提高幅度远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考虑到了目前国内纺织业面临的生存压力。
国都期货棉花产业研究员刘春芳告诉新金融记者,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棉花需求持续低迷,而内需增速也在放缓,不少纺织企业反映,目前很少接到大订单,基本都是中小订单。此外,纺织企业经营还面临着劳动力、用电、资金等成本持续增加,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增大等突出问题。在纺织行业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国家如果大幅提高下年度棉花收储价格,势必将增加纺织企业生产成本,使得纺织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滑准税配额发放难题
除了在收储价格方面体现出无奈,目前行业普遍关注的滑准税配额发放问题也反映出国家在棉纺织行业政策选择上的犹豫。
去年以来,受产量大幅增加、而需求明显放缓的影响,国际棉价持续下跌,而国内由于以19800元/吨的价格收储,对棉花价格形成明显“托底”效应,国内棉花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新金融记者了解到,截至3月底,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在19500元/吨以上,比外棉到港价格高出约2000元/吨,比国外市场平均价格高出3000元-4000元/吨,而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企业用棉成本则比我国低7000元-8000元/吨。
新金融记者获悉,同样截至3月底,国家仍未发放2012年棉花滑准税配额,由于配额限制,使得大量中小纺织企业无法采购国际低价棉花。巨大的用棉成本差异使我国棉制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凭借棉纱价格低于我国的优势,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印度棉纱价格比我们国内棉花价格还便宜,我们制成的棉纱、布、服装还怎么能拼得过人家。”采访中,河北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谭小虎向新金融记者表示。
由于缺乏成本优势,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开始向其他国家流失。据统计,2011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凭借棉花成本优势,抢占了我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美国进口棉制品数量减少部分里的59%来自中国,而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出口增长的数量占中国减少量的54%。
刘春芳告诉新金融记者,每年我国大约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约300万吨棉花以满足国内棉纺织企业的用棉需求,到目前为止,国家只发放了89.4万吨的1%关税配额,由于这部分配额关税水平较低,只有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企业才能获取,因此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型棉纺织企业而言,只能坐等税率更高的滑准税配额部分。而到目前为止,国家迟迟未能发放滑准税配额的主要原因在于控制进口棉数量、稳定国内棉花价格。由于目前进口棉利润空间较大,此时如果发放滑准税进口配额,大量进口棉花的涌入势必将增加国内棉花供给数量,从而对国内棉花价格形成打压,目前正处于棉花播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稳定棉价对于提高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尤为关键。因此,至少在4月份新棉种植结束之前,滑准税配额发放的可能性较小。
滑准税配额迟迟不发放,致使大量到港外棉无法报关进入国内市场,而部分棉花进口商甚至主动要求外商将船期向后推迟1-2个月或按合同中的远月装船,使得目前3-4月份船期的棉花非常少,有的干脆没有近月船期外棉报价,只有港口保税棉现货有报价。同时,由于配额紧缺,已经发放的1%关税配额转让价格更是水涨船高。据调查,截至3月底青岛港、上海港1%关税配额的转让价格已达到2700-2800元/吨,尽管如此,由于配额数量非常紧张,再加上内外价差仍在2000元/吨以上,因此配额虽然价高但并不愁转让,而大中型用棉企业并没有在3、4月份使用关税配额的打算,而是想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一旦后期国内高等级棉供应短缺,就会尽量减少从国储抛售上购进棉花,大力进口外棉以弥补缺口。
一方面是种棉成本高,棉花销售价格低,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需求不景气,纺织服装需求下滑,国内棉价相对于国际市场明显偏高,使得国内纺织企业竞争优势下降。一边要保种植,一边要促纺织,如何兼顾各方利益,国内棉纺织政策成为市场关注焦点。